1.石油市场系统风险因素分析

2.什么是MEGA利润公式?

3.国际油价运动轨迹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2003年石油价格_2013年石油价格

石油在目前的国际能源消费中占到40%,是世界许多国家重要的能源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油是世界经济的“血液”。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经济增长与国际石油需求增长存在着较明显的相互对应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004年是自16年以来石油需求增长率最高的一年,但是这个周期已有下降的趋势。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增长率是因为美国和中国有非常强劲的经济增长。在过去的25年中,发展中国家从来没有出现过5%这么高的石油消费增长率。中国达到世界GDP增长的24%,经济增长率为9.5%,2006年还将持续这个态势。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从上年的5%降至4%,2006年可能保持相同的增长率。即使这样,该数值仍然要高于3.3%的长期平均增长率。

近40年来石油消费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变化情况(据IMF,2006;BP,2006)

石油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原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原油价格经常伴随着供应短缺或过剩而发生大幅度波动。石油价格的暴跌和暴涨,都是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并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发展。据亚太经合组织估计,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桶,就会使全球通货膨胀率上升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下降0.25个百分点。该组织还认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从2003年的1.1%上升到2%,主要就是由于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而美国经济的几次衰退(分别是1990—1991年,1980—1982年,14—15年)前,都发生了石油价格的暴涨。

由于原油作为一种商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原油价格波动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运行的成本和盈利能力,而且还对居民和家庭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原油净进口国来说,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增加其原油进口成本,并对其经常账户产生不利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经济运行状态,严重的油价上涨往往导致随后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失业人数的增加。

从10—2004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情况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过五次较大幅度的上涨。从历史上看,油价的大幅度上涨对全球经济产生明显的冲击,其中,最严重的冲击是13—1980年间的两次石油危机所产生的冲击。

时间原油价格对发达国家影响初始价格(美元/桶)最高价格(美元/桶)价格涨幅(%)贸易平衡(亿美元)GDP增长(%)13—14年3.311.6252-880-2.618—1980年12.935.9179-2320-3.71989—1990年17.928.358-380-0.21999—2000年18.028.257-960-0.42003—2004年28.937.329-1070-0.3

历史数据表明,13年的那次石油冲击,使得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了14—15年的严重衰退,而20世纪7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更使发达国家出现了19—1982年长达3年的特大的经济危机。在后一次经济衰退中,整个西方陷入了通货膨胀和工业生产下跌的停滞膨胀,即经济滞胀。从11年到2003年美国出现的五次经济衰退都与油价大幅度上涨有关。除了13年、1980年衰退与油价上涨基本同步外,其他三次存在一定的滞后。

2004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高油价与高增长率并存,表明国际油价飙升并没有像20 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那样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甚至爆发衰退。原因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占世界经济最大部分的发达国家,经济正处于复苏的上升期,消费出现新热潮,投资显著增多,因而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石油消费大国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替代能源等节能措施,降低了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存度。

10—2003年美国原油进口实际价格与经济衰退的对应关系(美国能源部等,2002年)

但是,油价飙升仍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首先,它抑制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每桶石油的价格上涨5美元并持续一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就将减少0.3%,同时,油价上涨还带动了航空、交通运输、冶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成本或产品成本上升。其次,高油价还使全球通货膨胀有死灰复燃之势,股市和汇市也动荡不已。

值得关注的是,高油价困扰了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高油价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冲击要比对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的影响更严重。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如果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并保持下去,一年内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下降0.3、0.4和0.5个百分点,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8个百分点。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受高油价更大冲击的原因在于对原油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美国能源部预计,从2001—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年均将增长1.9%,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将高达3.2%,增幅大大高于美国的1.5%、日本的0.3%和西欧的0.5%。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原油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不断将制造业生产转移到亚洲地区,也增大了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原油需求。亚洲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因素使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抗高油价的能力比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低得多。其二,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到目前为止,高油价还没有使亚洲经济增长步伐明显放慢,但据一些亚洲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高油价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已显著增大。因而,如果油价长期居高不下,亚洲经济有陷入“滞胀”的危险。

石油市场系统风险因素分析

物价的上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总量上来讲,流动性压力比较大。广义货币超过了40万亿元,充裕的货币供给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影响因素之一。

从结构上讲,影响这一轮CPI上涨的诱因是在年中猪肉价格的上涨。肉价的上涨又是因为2006年肉价过低,导致了生猪的存栏下降。另外是猪蓝耳病的影响使得价格上涨。这些都引起了肉价上涨,带动了整个CPI的上涨。

国际性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市场的输入性影响也是原因,首先是石油价格的上涨。石油价格从2003年的25美元一桶左右的价格到2007年最高峰值超过了100美元一桶。我国进口石油比较多,这对于国内的油价上涨、国内物价的上涨是有推动作用的。第二个方面,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2007年国际市场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国内价格涨幅低于世界上涨幅度。石油价格和食用植物油的价格都是刚性很强的产品,所以也是推动CPI上涨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因素。总体上来讲,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有一种世界性的趋势。

这一轮的物价上涨既有总量原因,也有结构性的原因;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际性的因素和影响;既有需求拉动的因素,也有成本推动的影响,还加上市场的预期、财富效应等等,是一种综合影响推动的结果。所以,要控制物价的上涨,需要取多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要收到成效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准确地说,在我们计算的CPI当中,是不直接包括商品房销售价格的,但是包含了居住类的价格。在居住类价格当中,包括了建房和装修材料,包括租房的租金,包括对公房的房租和私房的房租以及其他费用,也包括自有住房、房屋利率的变化、物业管理费用、维修费用等等,这实际上都是与房价密切相关的。

为什么在CPI当中不直接包括房价?首先,国际统计上大家都讲究可比,各国的CPI当中都不直接包括房价,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像利率、建筑材料、房屋租金等等,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所以各国之间为了可比,必须要统一。第二,房屋的购买是一种投资行为,只有每年的日常消费才构成消费,因为房屋是耐用品,要至少消费50年或者更长。

什么是MEGA利润公式?

国际油价波动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使得油价呈现复杂性运动,同时这些因素也是石油市场系统风险的主要来源。我们将从影响油价波动的几个主要方面来阐述它们对油价的风险作用。

4.2.1.1 市场需求

近些年来由于国际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导致国际石油市场需求总体上持续上升,这给油价迅猛上扬产生了长期的巨大的支撑。从2003年的30美元/桶左右震荡上涨,2008年初突破100美元/桶,并一路保持,到2008年7月中旬冲高至147美元/桶的历史纪录。2008年7月中旬开始,持续整个下半年,有关国际经济发展放缓、石油需求增速降低,甚至绝对下挫的预期屡屡出现,导致国际油价震荡下滑,从历史最高点跌破2008年底的30美元/桶。

展望未来,由于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仍然强劲,石油需求增长仍存在动力(图4.1),而石油替代能源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阴影短期内难以恢复。因此,石油需求风险将是国际石油市场的长期压力。

图4.1 国际石油消费量增长态势

(据EIA)

4.2.1.2 市场供应

国际经济发展带动石油需求不断走高,而石油市场供应能力增长缓慢,调整空间有限。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作为国际石油供应市场主力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OPEC),剩余产能由维持在200万桶/天左右跃升至2009年的433万桶/天,并预计在2010年和2011年超过500万桶/天。给石油市场交易者尤其是对冲基金提供了很多炒作的题材,如地缘政治、飓风影响、军事冲突等,都通过石油供应情况影响油价的波动,给保证石油投资者的收益带来了明显的不确定性。

2007年,OPEC国家石油产量占全球石油产量的43%,非OPEC国家占57%。由近几年的世界石油产量增速发现,OPEC国家最近几年的产量增长缓慢,增速不断下挫,2007年甚至出现同比减产1.2%的迹象(图4.2)。

图4.2 世界石油产量增速比较

(据BP统计报告,2008)

如图4.3所示,到2009年,根据美国EIA在2008年8月公布的SEO预测报告,OPEC的石油产量将降至3160万桶/天;而OPEC的整体生产能力会呈现上升势头,结果导致O PEC剩余产能在2009年将有所上扬,达到433万桶/天。但是,相对高位平稳增长的石油需求,剩余产能的力量显得很薄弱,国际石油市场还将长期维持脆弱的平衡态势(图4.4)。

图4.3 0PEC剩余产能

(据EIA)

图4.4 世界石油产量和消费量

(据BP统计报告,2009)

此外,未来石油地质条件越来越严峻,而石油开发的技术创新进展缓慢、开成本提高明显,造成显著提高石油供应能力的愿望短期内难以达成,国际石油市场还将长期承受供应方面的风险。

4.2.1.3 投机冲击

回顾上一轮油价上涨,最突出的特点是投机资金大肆炒作。2007年,美国股市和楼市受次贷危机影响陷入持续低迷,作为国际原油期货交易货币的美元不断贬值,大量投机资金转入商品期货市场,导致全球商品期货价格全面大幅上涨,其中以原油价格首当其冲。

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剩余产能的不足是投机资金炒作油价的主要理由。当人们预期剩余产能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求增长时,大家都会做多油价,用套期保值回避油价高涨的风险,这样油价自然就上涨了。2008年6月份,来自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报告显示,当时囤积在期货市场中的资金高达2600亿美元,而2003年这个数字仅是它的1/20。这其中,纯投机的资金比例占71%。

如图4.5所示,从石油期货持仓量角度看,在美国NYMEX,2003年,石油期货总持仓量为54.2万手/天;此后,持仓量持续上扬,到2007年,总持仓量达138.1万手/天,增长1.5倍,年均增长率为23.1%。在此期间,NY M EX 原油期货价格震荡上扬,连创历史新高,由2003年的31.0美元/桶上升至2007年的88.9美元/桶,增长1.9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0.2%。2008年,更是出现了140.美元/桶的历史高价。

图4.5 NYMEX油价与未平仓合约数

(据EIA和CFTC)

根据CFTC提供的历史数据,NYMEX油价与非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如图4.6所示。我们发现,一方面,在NYMEX石油期货市场上,尽管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仍然高于非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但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正在不断收缩,而非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持续上扬,使得它们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可见,近些年来,投机力量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迹象明显;另一方面,油价与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的总体趋势负向相关,而与非商业交易商的持仓比例的总体趋势正向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2003年以来的油价上扬中,投机交易活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撑。

图4.6 NYMEX油价与非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

(据EIA和CFTC)

在石油期货市场,投机商的交易分为头寸投机和套利投机(指跨期套利)。从头寸投机交易情况看,近几年来,一般而言,多头与油价呈现正相关,而空头往往与油价呈现负相关关系。总体而言,多头和空头都在震荡上行,与油价保持一致态势(图4.7)。

图4.7 国际油价与非商业交易商的头寸

(据EIA和CFTC)

从油价与套利投机交易的关系发现,套利持仓量与油价咬合紧密,步调相当一致。近几年,两者都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图4.8)。

图4.8 油价与非商业交易商的套利持仓情况

(据EIA和CFTC)

4.2.1.4 汇率影响

国际石油交易主要以美元计价和结算,因此美元汇率波动对油价起伏存在显著的影响。为考察国际石油市场与美元汇率市场交易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用名义价格,即市场交易价格。

从市场交易的角度看,国际石油市场方面,WTI油价是国际原油价格的最主要代表之一。我们用WTI原油现货日价格数据,单位是美元/桶,来源于EIA。美元汇率市场方面,由于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交易是美元汇率交易乃至整个国际汇率交易的最大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选取欧元对美元名义即期汇率作为研究对象,该汇率也是日数据,来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即美联储)。

考虑到2005年夏天以来国际油价波动受地缘政治和游资投机炒作等非市场性因素影响巨大,因此为了尽量避开非市场因素的干扰,更准确地从市场角度定量分析油价波动和美元汇率起伏的互动关系,我们选择区间2000年1月4日到2005年5月31日共1342个样本,价格走势如图4.9所示。

图4.9 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走势

(据EIA和美联储)

总体而言,2000年至2002年,油价整体下挫,美元持续升值;而2002年以来,情况出现转变,油价持续攀升,美元一路贬值,可见,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之间基本上具有一致的走势,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0.78。

为了进一步计算欧元对美元汇率对油价的冲击,分别以美元和欧元计价,计算了2000年初至2008年6月底的WTI国际油价(图4.10)。结果显示,如果油价以欧元计价,自2003年以来,整体应该下挫。可见,这些年美元持续贬值对油价高升具有明显的助推力。

图4.10 油价与美元汇率的关系

(据EIA和美联储)

4.2.1.5 石油市场重大突发

国际石油市场上重大往往会影响石油供需,进而引起油价波动,因此分析国际油价的波动规律及市场风险时,重大的考虑不容忽视。自10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重大如图4.11所示,图中油价为名义价格,具体情况请见附录。

图4.11 国际石油市场自10年以来的重大

(据EIA)

国际油价运动轨迹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该公式是根据2003—2008年石油信息解具有变量的公式的关键公式。

考虑到石油公司所获得的巨大利润以及由石油公司生产国获得的意外之财,油矿开权以及世界最具活力的组织所获得的基金对于反映MEGA利润理论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欧佩克指出,世界石油生产国在2003年至2008年间生产的石油已经获得了1.9万亿美元的利润,这是根据布伦特原油价格估算出来的,那里的原油价格从2003年的29美元/桶涨到了2008年的145美元/桶。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观念,下面的MEGA利润公式就可以反映各个变量的意义:

(P08-P03) Q08=M08

式中,P08为2008年的原油平均价格;P03为2003年的原油平均价格;Q08为2008年生产的石油总产量(开到地面的石油桶数);M08为从2008年生产的石油所获得的巨大利润,代表着在2008年的每桶石油中获得的超级利润(或者是矿藏开权,或是庞大的资金)。

MEGA公式中的变量一个变量通常由一个或多个词或符号来表示,如“时间”或“>X>”。在巨额利润公式中,变量为:2003—2008年间的平均石油产量(以桶计)以及2008年7月的石油价格(以美元计)。:2008年以美元表示的每桶石油价格(平均值)称之为t08。虽然在英国伦敦的股票市场上标出了重要的原油价格,但我们还是选择布伦特原油价格作为参照物,因为布伦特原油价格是全球皆知的原油价格的表征。在选择这种原油价格来确定石油公司所获利润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鉴于不同国家的勘探开发作业的成本会导致每桶原油的价格出现4~6美元的偏差,以1998年的情况为例,当年的平均原油价格为10美元/桶。若用2003年的每桶原油价格,则为每桶29美元,这样就可使我们得出一个清晰而稳当的设。利用该公式的计算对于石油公司与作业者来说,二者的结果将是公平对等的。选择29美元/桶的油价进行计算的第二个正当理由是在该年之后,原油价格开始上涨。在2003年6月到2006年7月间,每桶原油的价格上涨了一倍有余,见下表。

这种油价大幅度上涨是难以用全球经济增长的原理来解释的。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油价飙升的主要原因是欧佩克热切地希望一手遮天地垄断全球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而石油市场上又充斥着投机倒把行为所造成的。

因此,这一公式依然以29美元作为原油价格,并没有产生MEGA利润,但也并不意味着没有获利,用此价格公式来计算利息、开支、风险以及石油工业的作业情况等。因此,MEGA利润公式表明了三个重要因素利润、矿藏开权、资金。。

MEGA公司表征着石油公司的利润与开权或酬金之间的区别。石油公司的“超级利润”是由石油公司与石油生产国欧佩克成员之间分享的。顺理成章地,欧佩克成员就拥有了产量(QOPEC)份额以及常常相当于石油公司的 MEGA利润的开权。石油公司拥有一定数量的QOC,这可以使其不必在研发方面过多地投入资金并可弥补生产的费用。因此:

QOPEC+ QOC=Q

该公式可用于三个主要的石油作业公司。

(1)用于石油公司的Theo利润公式

该公式可用于那些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获得MEGA利润的石油公司,而这些石油公司又会将自己的所获利润与负担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这也是社期望的。

因此,Mt代表着MEGA利润(MPt):

(P08-29)×QOC,r= MPt(2)

(2)用于石油生产国/或州的MEGA利润公式

该公式也可用于欧佩克的石油生产国。但是与石油公司为非石油生产国(NOPEC)所获得的开权不同,后者要进行投资而且会根据自由市场的规则去获得利润。欧佩克不进行投资,它们仅仅以被称为环境酬金或开权作为自己的收入来源,道理很简单——它们拥有可供油气勘探的土地。在一个平均分配情况中的MEGA利润公式系数为:

(P08-29)×QOPEC,t= SRt (3)

SRt代表着酬金或开权。

(3)用于非石油生产国石油进口国。的MEGA利润公式

石油价格的波动上涨使那些依靠进口石油的非石油生产国不得不依法支付高额费用。这些款额已经使的效益大大缩水并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动力大打折扣。该公式有助于确定非石油生产国最终必须为高涨的油价所支付的高额能源账单。Qt应该被超过正常支付水平的MCt取代:

(PC-29)×QM,t= MCt (4)

MEGA利润公式应用实例:

根据MEGA公式,欧佩克成员国从2003年29美元/桶到2007年的145美元/桶的油价获得巨大的利润,其中MEGA利润可达1.9万亿~2.1万亿美元以上2008年,欧佩克从石油大约获利1.5万亿美元。根据美国的顶级能源预测机构的预计,由于破纪录的高油价,欧佩克成员有望在2008年获利1万亿美元。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纯石油出口收入预计在2007年会飞涨45%,达到6760亿美元;到2008年将会达到9800亿美元;到2009年将会回落到8800亿美元,因为2009年的油价可能会有所下降。在人均计算的基础上,欧佩克的石油出口利润将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长43%,达到人均获利1636美元。欧佩克的成员们正在因全球强有力的石油需求和一路飙升的油价(达到创纪录的145美元/桶)而赚得盆满钵满。2008年,有些欧佩克成员(指6个最大的欧佩克成员)因石油出口的获利预计为:沙特阿拉伯—2550亿美元,阿拉伯联合酋长国—740亿美元,伊朗—650亿美元,尼日利亚—650亿美元,科威特—670亿美元,阿尔及利亚—600亿美元。。

据研究,我们发现了主要的石油生产者们的收支平衡的价格,它能够抵消所有花费在石油与天然气方面的投资。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它需要将原油价格稳定在47美元/桶的水准,以避免国家收入的亏损。沙特阿拉伯是中东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它的出口收入中90%来自石油与天然气销售。沙特阿拉伯的收支平衡价格是海湾合作委员会之间最高的,因为它们在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石油资金被大量用于这些项目。在油价进一步下跌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对基本建设项目大力投资的话,就可能将当地的经济引导到危险的边缘。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能够在油价涨到24美元/桶时就使自己的国家财政盈利。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将在油价达到24美元/桶时获得国家收入的平衡,但若跌破这一水准,它们就会亏损。卡塔尔的收支平衡价格为32美元/桶。伊拉克拥有本地区最高的收支平衡价格。这个饱受战火之痛的国家所产的石油应达109美元/桶以上,方可使它的收支达到平衡。当收支平衡价达到57美元/桶以上时,阿尔及利亚就将实现财政的收支平衡。

由Theodore博士研发的MEGA公式颇具优势,而且可用于对石油生产者和油气作业者进行更多的产量分析与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价格从每桶约1美元上升到最高147美元,2008年11月又回归到60多美元和2009年初的约40美元。从供求关系和油价变化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油价运动轨迹,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5年到1959年,国际石油工业恢复发展,中东石油出口地位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美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波斯湾取代美国墨西哥湾,成为世界石油的出口中心,世界原油定价体系改为以沙特阿拉伯轻油价格为基准。

第二个阶段:从1960年到1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初创,产油国团结维护油价。长期以来,俗称“七姊妹”的西方国际大石油公司低价攫取石油和垄断利润。1960年,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等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把标价恢复到1960年前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从13年到1981年,产油国夺回石油主权,“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11年8月至13年6月,为弥补因美元贬值给产油国造成的损失,欧佩克与西方各石油公司谈判,先后达成两个日内瓦协议,夺回了油价决定权。13年以后,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

第四个阶段:从1982年到1990年,供大于求引发油价暴跌,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建立协调机制。1982年以后,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1988年4月,欧佩克成员国与非欧佩克成员国初步形成协调机制。

第五个阶段:1991年至2002年,世界经济低迷,欧佩克重新主导石油市场。这个时期,世界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9·11”后的经济衰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为防止油价进一步下跌,欧佩克国家达成了从2002 年1月1日起进一步减产150万桶/日的一致意见。在这一时期,欧佩克的产量政策对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了主导作用。

第六个阶段:2003年至今,供求关系脆弱,市场进入“亚临界”状态。2003年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加快,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处于脆弱“平衡”或面临失衡的“亚临界”状态。

回顾国际油价发展历史,石油价格大致可划分为15美元/桶以下的特低油价、15~20美元/桶的低油价、20~40美元/桶的常规油价、40~80美元/桶的高油价和80美元/桶以上的超高油价等五个区间。